在當今商業環境中,如果要評選出鏡率最高的詞——“匠心”這兩個字一定能排在第一梯隊,但是今天,我們就來給“匠心”潑潑冷水,降降溫。
現在流行的關于“匠心”最多的段子大多來自日本,什么百年老店、五代傳承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。
其實如果我們理解日本的文化以后,再來看這些現象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感觸。
日本民族有一種“泛靈論”的世界觀。認為萬事萬物都有靈魂、生命,我們應該學習它,尊重它,所以他們會追求對所有事物的終極理解(也就是道),這也是他們為什么會發展出“茶道”“花道”“劍道”等等那么多“道”的原因。明白了這一點。再回過頭來看日本那些所謂“匠心”的表現,其實都是在追求自己對他們所從事的事業終極理解。
從思辨的角度來說,這是自己和事物(茶也好、壽司也好、天婦羅也好)溝通、理解甚至融合的過程,跟其他人無關(跟顧客的感受是沒有關系的)。
這更像一種形而上的哲學追求,而非現實的商業理念,只是被越來越多的軟文包裝成了現在這種樣子。
如果從現實的商業活動上講,我們需要關注的維度要復雜很多:經濟大環境、政策氛圍、時機的把握、對手的策略等等太多需要我們考慮的因素,而不能僅僅只沉浸在自己與事物的溝通中。因為我們的商品最終還是要客戶買單。
這里還是用我們那個網吧客戶的案例來說明一下,讓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點。
我們的客戶想做一個快餐服務的項目??筛覀冇懻摵?,一個月、兩個月、三個月還沒動靜。我們就有點疑惑了。去問情況才知道他們還在閉門研究“出品”質量,覺得應該要有“匠心”精神,把菜品打造得更完美再推出來才行。
看了上面的文章上,我們應該可以發現這里又出現了一個理解上的錯誤。因為他們股東當中。并沒有跟餐飲或美食經營經驗有關的人,所以對所謂的“出品”質量并沒有權威的評判能力,而我們追求的不是自己與產品溝通。
應該把產品(在保證合格質量的前提下)推向市場,讓市場的反饋幫助我們做進一步升級。
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學習IT項目中產品經理開發產品的思路:建立產品標桿(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),快速研發、評測(抓緊時機、風口),接受市場反饋(聽取消費者建議),產品升級迭代(完善產品體驗)。循環中......
記住這里沒有終點,只有接收和理解市場反饋,不斷更新和完善產品的過程。
所以我們不要陷入“匠心的陷阱”閉門造車,而是要用開放的心態、敏銳的洞察、極速的反饋來不斷優化客戶的體驗。
最后肯定有人會把喬布斯之于蘋果,張小龍之于微信做反方觀點的案例。但是,我們想說的是,世界上喬布斯、張小龍畢竟太少。
別把我們事業的成功押注到概率這么小的事件上去。